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渺渺烟雨任平生 > 正文 第十二章 人事
    “姑娘,您刚才念的什么呀?婢子虽听不懂,倒也觉得朗朗上口呢!”苹果晶亮的眼睛闪着崇拜的光芒。

    “咳,嗯。就是任先生往日教的我随口念的,大概就是眼前的水面波光闪烁,耀眼,远处的山看着就像走过来一样,而不是我们坐船去接近它。”

    听完苏渺的话,苹果雀跃的望着远处的山峰,倒还真是这样,“姑娘,这描述的也太像啦!”

    “等到了金陵苏府,你们都要改口称三姑娘了!”房里的和嬷嬷撩开帘子走出来,听闻小丫鬟口称姑娘忍不住纠正道。

    三姑娘?这还是苏渺第一次知道自己排行为三,“于哥儿也要改口称二公子了。”

    苏渺这才意识到,她光顾着兴奋要上京了,倒忘了家庭人口普查了,毕竟是个后来者,失策失策。

    “三姑娘,这江面的风带湿气,吹多了对身子不好,赶紧进屋吧。”和嬷嬷恭敬的请着苏渺,微微点头,她就着和嬷嬷撩开的门帘就直直的进去了,看着卧榻上的和氏一脸苍白,正睡的深沉,怕是因为晕船折腾了很久,这才睡下。

    苏渺赶忙轻手轻脚的退出来,“和嬷嬷,渺儿有些事情想问您,能否到隔壁屋里?”

    和嬷嬷便依着她所言到了丫鬟休息的屋子里,苏渺先请和嬷嬷坐下,又恭顺的行了揖礼,和嬷嬷赶忙侧了身子,不敢受苏渺全礼,“不瞒和嬷嬷,渺儿将到京城,回想以往在京城所过生活,却突然发现所记甚少,那些人和事情,已然忘了七七八八,只略微记得祖父母,大姐姐和二姐姐,并大堂哥的事情,娘亲如今身体不适,渺儿不敢打扰,只有劳烦嬷嬷为渺儿讲明一下了。”其实除了祖父母,因着苏观和夫妇经常提起,苏渺依稀有了大概的映像,剩下的大姐姐二姐姐大哥都是苏渺编来凑数了,毕竟她好歹都是快六岁的女娃了,只说记得两个人还是有些夸张了。

    和嬷嬷听了并没有多想,苏观和自考取功名后,先是进了翰林院当了三年庶吉士,然后外派到地方当了县令,连任两届,因政绩优异,苏昌和又为他上下打点了番,最后委派到博州任了知州,和氏嫁于苏观和,就是苏观和刚从翰林院出来被委任到地方当县令的时候,说起来他们一家都没在京城苏家多待,只回京述职的时候回去过,苏渺年纪小,忘性大,没什么映像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便仔细的将苏府成员讲给苏渺听。

    苏观和为苏府老爷子四子,大哥苏昌和乃是他一母同胞的嫡亲兄弟,二哥苏正和以及三哥苏均和是老妇人陪嫁丫鬟戚嬷嬷所出,乃是庶出。而如今这几人均已成家立业,关于这几人娶的妻子,和嬷嬷没有细说,只说大老爷的夫人薄氏乃是名门望族之后,为人最是大方稳重,而二老爷及三老爷所娶均是小官之女。

    苏昌和共育有二女一子,分别是大公子苏长修,大姑娘苏汝,五姑娘苏沁。

    苏正和育有一子一女,乃为三公子苏自修及二姑娘苏漫。

    苏均和膝下现只有一女,四姑娘苏淳。

    因着和嬷嬷也常年跟着苏观和夫妇在外,对苏府人性情并不十分了解,虽然没有了解到更多的有用的信息,但是已经得知这么多消息的苏渺已然很知足了,心里盘算了下这几个堂兄弟姐妹年龄差距都还比较大,小孩子一年一个样子,差一岁身高长相都有很大的不同,到时候应该还挺好辨认的。

    这么一想苏渺心里踏实了许多,甜甜的唤着和嬷嬷,又叫和嬷嬷教她如何行礼,这次到没有用全部忘记的借口只囫囵说道,以前渺儿行礼姿势不到位,想从新学习。

    和嬷嬷闻言大为喜悦,眼角都闪烁着激动的泪光,自从上次大病之后,姑娘的性子不仅活泼了,就连为人都机灵了不少,和氏终于是熬出头了!

    以往因着苏渺的呆笨,和氏时常处于自责之中,到回京的时候,苏老夫人虽然不说什么,但是二夫人张氏,却碎嘴的很,明里暗里的奚落着和氏,“哟,多白净的姑娘,又俊俏的很,偏生脑子不灵光,弟媳啊,不是嫂子说你,你嫁入咱们苏家之前,该不会身体有什么隐疾吧?真是可怜咱们四弟,头先的弟媳身子是个较弱的,生下于哥儿没多久就去了,如今再娶了一个,瞧着倒是个好的,孩子却有问题——”

    往往张氏提了这些,老夫人倒也斥责几句,但那话不轻不重,不晓得是不是心里是不是也责怪着和氏。

    和氏柔婉和善,定做不出嚼人口舌的事情,往往在嫂嫂那里吃了挂落,又受着苏老夫人的不喜,也不会回去和苏观和说些什么。出嫁的女儿又如同泼出去的水,这桩婚事到底是和家高攀了些,和氏这些事情也不想同娘家人说起,只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怕自己因为这些露出不好的表情,又变成风言风语传到公婆耳朵里,每每被二夫人张氏或多或少讽刺一番,又挑着老夫人的生和氏的气,和氏尽力维持着恭敬听话,还得带着笑,只敢暗地里揉着帕子,或与奶娘和嬷嬷说道说道,又或者对着痴笨的苏渺说上几句,“都是娘不好,倒叫你变成这副模样”。

    毕竟是自己奶大的姑娘,和嬷嬷看了只觉得心疼不已,但到底做人家媳妇和做姑娘是不一样,做姑娘是为娇在自家合该千娇百宠,做人媳妇,则要事事亲力亲为,上有公婆,下有夫君孩儿,左为妯娌,右有亲眷,面对哪一个能把自己姿态摆高?每每到了这个时候,和嬷嬷也就这么劝劝和氏,“夫人做得对,若有那些字伤心事,尽对着老奴说,对着公婆和软些,面上时时带笑,瞧着就喜庆,再硬的石头,也能捂热了。”

    做女人苦,这世道就是这样,改变不了,就只能顺着来。倒还好自家姑爷是个好的,和氏往日有的话没明说,他也不知道从哪里知晓了,总是会明里暗里安慰夫人。

    而那些规矩礼数什么的面上看着处处禁锢着人,但人要是学透了,掌握了,自是有法子让自己活的畅快些,还叫别人说不出什么别的话来。

    姑爷对和氏如此情深义重,让和嬷嬷慰藉了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