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小说 > 逆水行周 > 章节目录 第二百八十七章 落幕(续)
    夜幕降临,长安皇宫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天子宇文乾铿,于正武殿大宴群臣,在京官员品秩仪同及以上者均在场,而内外命妇亦赴宴。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今日上午有捷报入京,说官军收复邺城,伪帝、伪蜀王畏罪自尽,逆贼大势已去。

    消息传开,朝野沸腾,文武百官纷纷入宫,庆贺此次大捷,而翘首以盼等着邺城消息的宇文乾铿,激动得立刻前往太庙,告慰历代先帝,借着决定当晚在皇宫大设宴席。

    此时,正武殿内觥筹交错,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杞王宇文亮,领着群臣向天子敬酒,而喝了不知多少杯酒的宇文乾铿,虽然有些不胜酒力,却依旧频频举杯。

    他真的很高兴,因为尉迟氏完蛋了,此时喝着一杯杯美酒,高兴得眼泪直流。

    宇文乾铿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曾经,尉迟氏之实力是如此的强大,强大到满朝文武都唯命是从,他坐在邺城皇宫的御座上,举目望去,都不知道眼前群臣之中,会有谁忠于他。

    在邺城皇宫的日子里,宇文乾铿虽然衣食无忧,却活得战战兢兢,度日如年,那滋味可不好受。

    十年前,年幼的他不过是赵王宇文招的幼子,父兄在长安遇害,是当时的相州总管、蜀国公尉迟迥将宇文乾铿接到邺城,拥立为帝。

    可以说,邺城朝廷是尉迟迥一手建立起来的,而少不经事的宇文乾铿,只是没有丝毫权利的皇帝。

    在所有人看来,他只是半大不大的孩童,能坐上御座,全靠尉迟迥大力支持,即便尉迟迥真的让他掌权,他又能做什么?

    什么都做不了!

    宇文乾铿身为宗室藩王之子,当然不可能接受如何治国的教育,没有处理政务、带兵打仗的经验,更没有自己的心腹班底,他贵为天子,却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在邺城皇宫里,宇文乾铿战战兢兢的生活着,不敢轻易流露出丝毫不满的表情,他在白发苍苍但气势十足的尉迟迥面前,不由自主觉得非常畏惧,惶恐不安。

    一如史书所述,汉宣帝在权臣霍光面前,那种芒刺在背的感觉。

    没有人教宇文乾铿该怎么做,没有人告诉宇文乾铿长大之后该怎么办,渐渐懂事的宇文乾铿,每过一年,心中恐惧就多一分,因为他无法想象自己成年后,会有什么下场。

    如果他有了儿子,大概当自己成年后就会“暴毙”,丞相不但不用“还政”,还可以继续辅佐幼帝,而满朝文武不会有意见。

    这就是宇文乾铿自己琢磨出来的答案,答案让他绝望,却不敢有任何情绪表现出来,满肚子的话没人可以倾诉,他不敢说出一个字,只能于无人之时,自言自语。

    宇文乾铿知道,自己未来的皇后,必然是尉迟家的女郎,而待得生下皇子,他恐怕就没有用了。

    所以,当大婚来临之时,宇文乾铿铤而走险,要奋力一搏。

    但他失败了,所幸有宇文化及、刘居士等忠臣义士协助,逃出邺城,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千里,终于回到了大周龙兴的长安。

    而从他逃离邺城,到官军收复邺城,不过一年多的时间,曾经强大得令人绝望的尉迟氏,轰然倒下。

    想到这里,宇文乾铿几乎要放声大哭,见着杞王提议观赏“焰火”,便在宦官的搀扶下,领着群臣走出正武殿,在阶前抬头看向夜空。

    产自黄州西阳的“时钟”,指针指向“八点整”,呼啸声起,但见许多火团呼啸着从地面飞上天空,然后绽放出绚烂的火花。

    不断绽放的大量“焰火”,将长安的夜空照亮,城中百姓为这动静所吸引,走出各自房屋,抬头看着夜空,为如梦如幻的景象所震撼。

    如潮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让长安变成欢乐的海洋,四面八方的欢呼声隐隐约约传到宫内,听在宇文乾铿耳里,让他激动不已。

    群臣簇拥在天子和杞王左右,看着如此精彩的“焰火”表演,无一不交口称赞。

    人群之中,宇文化及看看天子的背影,又看看其身边杞王的背影,他目光闪烁,若有所思 。

    他知道,蜀王(尉迟家族)完蛋了,但对于天子来说,并不能真的完完全全松一口气,因为,还有杞王在呢。

    邺城朝廷是尉迟迥建立起来的,长安朝廷,何尝不是宇文亮建立起来的?

    抬头看看天上绽放的火花,宇文化及思 绪万千:要知道,杞王的亲叔叔,可是晋王宇文护。

    当年的宇文护,没有能打、能坐镇一方的儿子,可如今的杞王,不一样了...

    。。。。。。

    黄州西阳,西阳王府,王妃尉迟炽繁正在暖房里看账本,如今天气寒冷,时不时下雪,在花园里坐着是不行了,所以整个冬天,尉迟炽繁的主要活动场所就是暖房。

    暖房里装着大幅玻璃窗,而且连屋起话来。

    咿咿呀呀的童音,夹杂着和蔼的女声,片刻后声音渐渐远去,那是杨丽华及时赶到,将小家伙们带到别处去了。

    暖房内的尉迟炽繁松了口气,看着发呆的妹妹,握着对方的手,刚要说些什么,却听门外又响起说话声,原来是管家李三九求见。

    尉迟炽繁只觉得心跳加速,她觉得李三九一定是带来了消息,果不其然李三九进来之后,做了个手势。

    尉迟炽繁让侍女都退下回避,迫不及待接过李三九交来的一个木匣,从中拿出一张纸条,然后拿出放大镜仔细看起来。

    纸条上的字迹很眼熟,尉迟炽繁认得出这是宇文温的笔迹,但纸上的字根本不成句,所以需要“解码”。

    尉迟明月看着姊姊拿出一个小本子,然后对着纸条在一张纸上写着什么,觉得有些奇怪,想问却不敢打扰。

    不知过了多久,尉迟明月见着姊姊放下笔,随后看着手中那张纸捂着嘴哭,不由得紧张起来:“姊姊..姊姊这是怎么了?”

    话音刚落,尉迟明月被尉迟炽繁搂着,只听对方激动的说:“四娘!父亲母亲还有弟弟都平安无事了!”

    。。。。。。

    下午,寒风凛冽,黄河河段,自上游漂下的浮冰,渐渐在此冻结成冰,河面冰层越来越厚,足以让人、马行走,绵延数里的队伍,此时正踏冰南下。

    原本横贯南北的浮桥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冰面上用干草、木板铺就的一条“地毯”,人、马走在上面,脚下不会打滑,而沉重的马车压上去,不会因为意外压碎冰层而掉落水中。

    马车上装着大包小包,还有许多老人和幼童,他们体力不行,故而能够以车代步,而身无残疾的成年人,无论男女,都徒步走着。

    行进中的队伍两侧,时不时有骑兵巡弋,这是官军骑兵在押送俘虏南下,一旦有变,随时镇压。

    雪花飞舞之际,队伍前端已经抵达南岸白马津,岸上官道两侧搭起一长溜草棚,内里搭着灶台,上面架着大铁锅,锅上有蒸笼,蒸笼里满是热腾腾的炊饼。

    过河的人们,都可以从灶台边的士兵手中拿到炊饼,还能喝上一碗汤水暖暖胃,然后在白马津过夜,次日继续向南赶路。

    一旁的土丘上,刚在现场检查完接待工作情况的西阳王宇文温,看着眼前规模不小的队伍,又看看发放炊饼的草棚,点点头,随后策马离去。

    官军收复邺城,俘虏了大量敌兵,其中包括尉迟氏的部曲黄龙兵,这些被俘的敌兵数量众多,不仅消耗大量粮草不说,还不好处置。

    一旦其中有人挑事,撺掇其他人闹事,甚至降而复叛,那可不得了。

    而河北各地尚未平靖,需要分兵去取,为防这些俘虏有变,主帅宇文明在众将建议之下,本打算将这些俘虏坑杀,却被宇文温一封信劝住了。

    且不说杀俘不祥,这么多青壮年死了,是巨大的劳动力和人口损失,不知要多少年才能恢复,而宇文温觉得事情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于是将这麻烦揽上身。

    他立下军令状,负责将一部分俘虏及其家人押往河南,先抵达亳州一带,再分散安置到淮西甚至山南黄州地区。

    拖家带口的俘虏们分批启程,合计起来足有数万人之多,押解路上若是闹出哗变,一切后果由宇文温承担,而由此产生的粮食消耗,也由宇文温想办法解决。

    离开白马津的宇文温,向东南方向疾驰了一段时间,于某处树林边停下,在那里,有一支车队,打着西阳王府的旗号,已等候多时。

    不久前,西阳王府侍卫护送着胙国公夫人王氏、世子尉迟嘉德离开邺城渡河南下,和尉迟顺团聚,如今在宇文温的安排下,这一家人就要启程,前往淮口,乘船离开中原。

    头发白了许多的尉迟顺,已经得知邺城之事,家族覆灭的沉重打击,让他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头发也白了许多,不过夫人和儿子尉迟嘉德安然无恙,尉迟家的香火犹在,让他颇为宽慰。

    此时,见着女婿来送行,尉迟顺将自己和夫人写给两个女儿的亲笔信交到对方手上,随后说道:“三娘、四娘,今后就只能依靠你了。”

    面对岳父的托付,宇文温郑重点头,小心收好信,给尉迟顺带来了最新的消息:“杞王上陈情表,云故蜀王匡扶社稷,力挽狂澜劳苦功高,身后之事,与故蜀王无关。“

    “天子深以为然,下诏以三百户守蜀王陵...所以,其他的事,往后再说吧。”

    听到这里,尉迟顺再无挂念,用力拍了拍女婿的肩膀,点点头,随后上马。

    宇文温定定站着,目送岳父一家离去,直到队伍消失在视野里才离开,他骑在马上,即将扬鞭时,抬头看着天空,不由得感慨万千。

    一个时代落幕了,新的时代就要拉开帷幕,那么在“天下”这个舞台,他的表现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