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小说 > 逆水行周 > 章节目录 第二百六十七章 机会(续)
    夜色下的台塬,如同一条条巨蛇横在大地上,不知深浅的塬沟里,长满了等身高的茅草,带着锯齿的草叶,可以将人暴露在外的皮肤割出一道道血口。

    若是一个不明就里的人穿行在这样的草丛中,不用多久就会被割得遍体鳞伤。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王辩提前做好了准备,他和部下都戴着着布制手套和面罩,全身上下遮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

    这样的打扮,若是在盛夏之际怕是会生生把人闷出病来,不过如今已入冬,天气寒冷,戴上面罩还省得面皮被冷风吹得干裂破口,再合适不过。

    好不容易来到一处台塬上,身先士卒的王辩和部下散开,形成一个警戒圈,警惕的观察四周情形,他们作为开路先锋,要给整个队伍带路,提前发现异常。

    昨夜,雍州军派精锐摸出小关,穿越沟壑纵横的台塬地形,要绕过潼关东郊的敌军大营,前往其身后东面的弘农郡,那里是敌军的屯粮处,只要将其付之一炬,围攻潼关的敌军就只能撤军。

    这支精锐昨晚都在偷偷向东行军,到了天亮时,潜伏在塬沟里,免得被敌军游哨发觉,到了日落,又开始继续向东行军,直到现在。

    王辩所部,是这支精锐的先锋,而王辩本人,因为有过夜袭的经验,加上他主动请缨,所以成为了前锋之中的前锋,而他率领的,是王氏子弟兵。

    王辩祖籍冯翊蒲城,祖辈靠着行商致富,为了躲避战乱,带着族人躲入武关道一带的大山之中,在商州拒阳郡定居。

    元魏末年分裂成东西魏,王氏向西魏朝廷捐助粟米充当军粮,被任命为虚职的郡守,从此步入仕途,而历经数十年风雨之后,作为王氏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王辩继续为周国效力。

    当然,他是属于随波逐流的“反正忠臣”,九年前的大象二年,他随大流站在辅政丞相杨坚代表的朝廷一边,后来成了隋军将领。

    两年前,王辩充当向导领着队伍偷袭商州州治上洛,兵败被俘,随后弃暗投明。

    那是一次失败的偷袭,日夜兼程翻山越岭,就要抵达目的地时失败了,而这一次偷袭,会成功么?

    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王辩仔细观察着四周的动静,现在是夜晚,虽然有些许朦胧月光,但四处一片灰黑,视线很差,很难看清数百步外的情形。

    不过这对于夜晚视力依旧很好的王辩及其部将来说,不算大问题。

    许多人到了晚上会看不清东西,如同双眼蒙上纱布,这种情况叫做“雀蒙眼”,平民百姓如此,许多士兵亦是如此。

    而王辩等雍州军将士既然敢夜间行军,当然不存在这种情况,他们是层层挑选出来的精锐,首要一条就是夜里没有雀蒙眼。

    然后就是能吃苦,身体结实,熬得住野外步行行军的劳累。

    从潼关到东面的弘农,官道的距离大概有一百三十多里,轻装急行军都得花上一天多时间,更别说他们现在要避开现有道路,在沟壑纵横的野地里行军,快不起来。

    这样的行军要翻越许多台塬,而沿途会有敌军的烽燧,所以只能尽量选择夜晚行军,白日就在塬沟里潜伏,想办法穿越小关东面的这些烽燧,才能稍微松一口气。

    所以此次出兵,对参战将士的选拔十分严格,王辩和他的一些部下能够脱颖而出,就是实力的证明。

    他确定四周没有异常之后,示一名部下学鸟叫,片刻之后,他们方才经过的塬沟草丛里,许多黑影鱼贯而出,慢慢向塬歹说将其扶起来。

    尉迟敬看了看那几乎喜极而泣的将领,没有说什么,看着手中护身符,再度失神 。

    那是夫人、河南公主宇文氏为他求的护身符,尉迟敬一直随身佩戴,每次出征,夫人都会为他亲手系上披风,祈求护身符为夫君带来好运。

    然而这次,夫人是以泪洗面。

    尉迟氏和宇文氏决裂了,作为两家联姻的“佳作”,尉迟敬夫妇也被撕裂了,那裂口虽然无形,却让尉迟敬的心在滴血。

    或许,西阳王的心也在滴血吧?

    尉迟敬如是想,随后面色变得坚毅,将护身符收好,站起身,正要开口说话,数名将领走了进来:“总管!”

    尉迟敬恢复了全军主帅的气势,开口问:“情况如何?”

    “回总管,一网打尽!”

    “有人投降么?”

    “有!”

    “很好,马上拷问出口令。”尉迟敬迈开步伐,向外走去:“得了口令,立刻进军小关!”

    尉迟敬来到烽燧外,借着火光看着满地狼藉,看着一具具被射成刺猬的敌兵尸体,看着抱头跪地求饶的幸存者,向跟在身边的将领点了点头,随后转身离去。

    在家族的利益面前,夫妻情分算不了什么,尉迟敬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一举拿下小关,然后攻破潼关,届时关中易主,宇文氏距离覆灭为期不远。

    小关,不需要他亲自带兵去夺,只需要回到大营等候好消息即可,虽然胜利在即,尉迟敬却高兴不起来,抬头望着东北方向夜空,有些默然。

    你要恨我,就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