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小说 > 明朝败家子 > 第九百三十七章:名利于我如浮云焉
    来时,陈新就已激动的不得了。

    可见到了刘文善的那一刻,所有压抑的情感,在这一刻,泛滥而出,冲毁了内心的堤坝。

    商贾在这个时代,是一群既掌握了巨大财富,同时又是卑贱的一个群体。

    他们所遭受的歧视,难以想象。

    刘先生在国富论中,第一次,将他们的地位,抬到了涉及国计民生,甚至是国家富强的地位。

    这已是让陈新心里生出异样的感觉。

    这就好像一个人,打小生出来,别人就告诉他,他是个贱人,可他自小,却是生活优渥,出入车马,锦衣玉食,可同时,他却又饱受无数人的白眼。

    陈新就是这么一个怪胎。

    于是,他既自大,可又极度的自卑,因为每一个人都告诉他,他们是可耻的,哪怕是穿着再华美的衣衫,拥有着再多的财富……

    国富论……彻底的解决了陈新身份的认同问题。

    而……这一次,开拓市场,却几乎给陈新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原来……此前自己做买卖,靠的只是人脉,因为这个时代,陌生人之间交易,所承担的风险,足以让任何人打消贪婪的念头。

    他激动的不得了,这才是真正的经营之道,一个理论,就足以正正当当的谋取数千上万两银子的利润。

    他五体投地的拜倒在刘文善的脚下。

    刘文善诧异的看着他。

    似乎这还不足以表达陈新难听一点,就算是一条狗,一只蚂蚁,相处的久了,也是有感情的。

    “方都尉,这商贾……”

    “不怕。”方继藩正色道:“就是因为商贾重利而轻义,我才要教化他们,孔子弟子三千,难道没有商贾?孔子他能收,我为啥不能收?”

    “……”王鳌看着这没脸没皮的东西,顿时不敢说话了,这家伙现在已经将自己和孔子相比了,再说下去,岂不是要做周公?

    管我王鳌屁事,自己真是老糊涂了,嘴贱!

    那陈新激动的心要跳出嗓子眼了。

    听说要先来拜师公,更是激动的不得了。他思 来想去,该预备束脩之礼,可是……如读书人一般,带着腊肉和桂圆去,显然不像样子。

    他是自卑的人,可不敢冒充读书人。

    思 来想去,也寻不到什么拜师礼,便先去问刘文善,刘文善道:“师公……是个耿直的人。”

    耿直……直来直去……实实在在……

    年纪大的人,果然是晓事理,晓得疼人的。

    直接一口小箱子,刷了金漆,金光闪闪,拜入了刘先生门下,我陈新像是会缺钱的人吗?

    师公这么高级,送少了,说不过去啊。

    …………

    师公稳稳的坐在堂中,显得格外的端庄。

    虽是年轻,可威势十足,远远看去,有一种神 圣不可侵犯的光环。

    陈新啪嗒一下跪倒:“学生见过师公……”

    说着,行拜师礼。

    方继藩只轻描淡写的看着他。

    随后,送上束脩之礼。

    方继藩看了这口金光闪闪的箱子,下意识的,低头看了一眼自己腰间系着的金腰带,再下一刻,便想起了自己的老泰山,当今皇帝陛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方继藩经历过惨痛的教训,忙是将这盒子摸了摸,一面道:“呀,这是什么东西,看着挺有意思 的,里头装着的,可是师公最爱吃的腊肉和桂圆?师公来看看。”

    当面揭开箱子,方继藩立即合上,眼眸一眯,掠过一丝狂喜之色,特么的,金条……

    这狂喜,顿时被一股视金钱如粪土的淡漠所取而代之,方继藩咳嗽:“吾广纳天下英才,尽入囊中,是为了天下百姓福祉,传授真理,期待将来,能为朝廷育才,为陛下分忧。这束脩之礼,实是糟糠,教授人学问,此乃应有之义,还收人礼,这样的人,还是人吗?不过,师公念你心诚,若是不收,反而寒了你的心,诶……尔等……只能一声长叹……”

    陈新忙是三拜,方才起身。

    方继藩便吩咐刘文善道:“好生教导你的弟子,不要丢为师的脸。”

    刘文善拜倒:“学生谨遵恩师教诲。”

    方继藩淡淡道:“陈新入门,所学的,定是商学,既如此,西山书院,开设商学院,你来处置。不过,商学院,收纳的既是商贾,只恐他们平时未必能有空闲,那么就不妨,每三日,开一次课,其余时候,任他们自行去经营自己的本业吧。”

    “恩师说的是。”

    方继藩甚至恨不得,弄出个函授来了。

    他欣赏的看了刘文善一眼,这弟子,竟也不错,为师没有白疼你啊。

    …………

    交易市场已经沸腾了。

    起初,吸引的客商,多是和西山交易的,可当陈新吃了第一口螃蟹,他毫不犹豫,在甲甲号续租了十年,可这等事,却是一传十、十传百,当许多商贾意识到,此处可以迅速的互通有无,便更多人坐不住了。

    卖家满意,买家也很满意,许多外地来的客商,最担心的,恰恰是到了京师来,人生地不熟,最后被人骗了。

    而且…若是不熟知本地的人,便想要进货,也是没有头绪,你连找谁都不知道。

    以往的商贾,完全依靠所谓的熟人或是世交来进行贸易,山东的商贾,往往在京里,会有几个从祖上开始,就已认得的朋友。

    可这种模式,出货慢,想买货,也未必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

    唯一的优点,就是靠着自己在熟人之间的商誉,寻个稳当罢了。

    可在这里……却是全然不同。

    快速的出货,乃是商贾们最看重的,一批货压在手里,资金就不能回笼,还需大量的仓储以及人工的费用,时间拖得越久,越是令人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不知多少货商,最终就是被这积压的货物,给拖死的。

    而现在……

    陈新的新货,已经上市了。

    他的样品一个个摆在了自己的铺子里。

    不只如此,他还不断的开始催促江南的友人,押货来京,甚至修书给族中的子弟,想尽一切办法,在江浙一带收购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