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小说 > 大明铁骨 > 第136章 倒卖(第一更,求月票)
    天刚放明,从家中走出门的赵德贤便一早来到了军饷局,军饷局故名思 意,就是发放军饷所在。当初经略于江阴创建忠义军时,为避免官佐吞食兵卒军饷,故而于另设军饷官,因为按忠义军饷制,军饷的七成需要发给其兵卒家人,身为首任军饷官的钱磊,为便于军饷的发放,便于江阴闹市设立军饷局,专司军饷发放。在江北克复之后,这军饷局自然随之开到清河。而赵德贤正是这清河军饷局的局员。

    作为丁级局员的赵德贤,就像是钱庄学徒一般,每天必须第一个到达局中,然后打扫卫生,擦净桌台,同时还要烧好开水,将柜后的桌椅收拾整洁。然后待到其它局员到达时,又要开始盘账交结。

    “银2000两,钱145000文,粮券2000石……”

    作为丁级局员的赵德贤,在接帐的时候,一如钱庄的伙计一样,需要清点接收的银两,制钱,不过与普通钱庄不同,军饷局额外的还需要发放粮券,因为忠义军的军饷有一半为米粮,初时军饷局也曾于局中发放米粮,但是后来因为太过繁琐,在局办的建议下,改成发放米券,军属凭军饷单领券后,可往城中米商处领券,而米商可拿着米券往粮仓中领粮。

    终于盘点完制钱之后,赵德贤又在那里盘点起了米券,第一次拿着米券的时候,他也曾为这印制极为精美的米券而感叹,现在对于他来说,这不过只是一张纸,这些人为何高价收以米券,难不成还能卖出高价不成?若是能卖出高价,又有谁去收?”

    这边傅山不过只是这么一问,路边茶摊的老汉便笑道。

    “两位官人,怕是才来清河吧,他们收了米券,自然还会有人高价收米券,不说别人,再者,这年月兵荒马乱的,行商做生意的身上带着几百两银子,钱财惹人眼,那有带些米券省事?往腰间一藏,靴子里一塞,又有谁能知道?行走千里,到了江阴往粮店里一出,粮店按一石一两兑给他,便是行商贴上个二钱银子,可却省下了不知多少风险来……就是那些个粮商收进了米券,凭这米券可以江淮任何一处官仓中领米,若是庐州的米商想贩米至清河,过去他需要从清河往庐州运米,这一路上有折损不说,还有运费。现在,他只要带着米券,便能直接从庐州的粮库中取出粮来,单就是这运费,便不知能省出多少来,”

    瞬间,傅山、阎尔梅两人无不是惊讶的看着彼此,他们没有想到,这用来发饷的米券居然会有这样的用途,就还是什么米券,根本就是等同于银子的“银票”。

    “那,那他们就不怕官府拿不出米来?”

    傅山话音刚落,那老汉瞧着眼前的这个人,哈哈笑道。

    “米?经略使入清河的时候,粮仓里缴得的米粮岂只数百万石,官府又怎么可能没有米粮?”

    米券之所以受人信任并不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军饷局发行的,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都知道,官府的手里有米,有很多米,别的不说,就是那几百万石漕粮,可是大家伙都知道的,只要官府的手中有米,那米券自然也就可以兑现。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地方。而对于那些米商来说,他们之所以信任官府,是因为他们知道,官府的手中不仅有米,而且还没有对外售卖,即便是官府想要对外售卖,终究还是要经过他们的手。如此一来又岂需要担心。

    而更重要的是,那些米商从米券中看到了商机,在他们看到其中的便利之处的时候。行脚商人们同样也看到了米券的安全。

    如此一来,双方一个愿意高价买,一个愿意折价收。双方配合起来,自然也就把这米券变成了有些另类的银票。

    “奸商!当真是一**商!”

    弄明白了那些米商的意图之后,傅山更是立即出言斥道,他没有想到,本来应该是方便大家的举动,现在居然成了米商们用来牟利的手段。

    “奸商,当真该杀!”

    看着那些是下收购米券的小贩,傅山有些愤愤不平的说道。

    “长此以往下去还能得了。奸商误国。该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