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渺渺烟雨任平生 > 正文 第四十六章 古代女子学习纪事
    “和嬷嬷,咱们今日学什么?”

    “姑娘莫急,不如把这几日学的针法巩固一遍,今日老奴教你如何在一副刺绣中将那针法连贯起来。”

    “一副刺绣若要绣的真切,从头到尾只用一种针法是不可行的,定要几种联合使用,且这在刺绣当中,针法的走向也是十分的有讲究,待姑娘将之前那些基础的针法融会贯通,能够绣出一副像样子的花样子来,老奴再教你一些复杂的绣法。”

    “那些复杂的绣法也不过是锦上添花,叫着绣出来的东西更真切漂亮罢了。”

    苏渺听后连连点头,好似听懂了和嬷嬷所说的话。

    苹果取来苏渺惯用的一套工具,与着和嬷嬷便面对面一起做起了准备工作,和嬷嬷递给她一个用线条画好的花样子。

    “姑娘也不用想着换线,只用着一种颜色,将线条理顺了,绣法贯通了即可。”

    为了方便教学苏渺,绣到哪里换什么绣法,和嬷嬷要跟着苏渺一起绣,不过不同于苏渺的是,苏妈妈是直接用着彩线修的,绣出来的鸟更活灵活现。

    老手新手便是不同的,和嬷嬷每绣完一部分都会停手,指导苏渺,待苏渺快绣到另一个部位前,和嬷嬷就又拿起绣针飞快的穿梭,不过偏刻就绣好了该部分,继续指点苏渺。

    二人一老一少,一个认真学,一个认真教,和氏偶尔进屋看看苏渺的学习情况,屋里的气氛是十分的相宜。

    考虑到苏渺的情况,这次练手,和嬷嬷只打算叫她锈只小麻雀,样子小些,简单些。

    但苏渺直绣到太阳西垂,两眼昏花才勉强收了尾针,这种简单的单面绣,还不分色彩只联系绣法的,叫着和嬷嬷这样的老手,估计不过几刻钟就能绣完。苏渺绣了半晌,却还将那绣作,绣的乌压压一坨黑,就像黑煤球一般毫无章法,毫无美感。

    端看和嬷嬷的彩色麻雀,那是如同画出来一般的精致。

    和嬷嬷看着苏渺手活儿,几个深呼吸之后才重新找回自己的笑容和声音,“姑娘,别急,您要坚信勤能补拙。”

    苏渺是个聪慧的人儿,但是她在刺绣一事情上似乎不曾开窍过,学了这么久也就比那刚捏针的强些,一旁看着的苹果沾了几回针线都比苏渺强。

    苏渺看着自己的作品也是勉强点了点头,可能这个躯壳中的肉体接受了21世纪的教育,已经定了格,再进行重新塑造就显得比较艰难。

    如果像现代社会的十字绣那般将针法走向均标注清楚,她所做的工作就是填充,说不定她还能绣的不错,这种只描了样子,具体走向靠经验发挥的活,她不是很能做的来。

    苏渺深知自己还是适合不费脑式填鸭机械的工作。

    苏观和的二个子女均是聪慧的,和嬷嬷经常教授他们的任先生那里听到夸耀,显然任先生在教授两个孩子的过程中获得了非常大的满足感。

    和嬷嬷在教授苏渺前曾联想过那种感受,既然小姐是如此的富有智慧,那么在针线的学习上估计也就只需要她的点到即止吧!

    教好了姑娘,姑娘继承了她的衣钵,她有了不错的传人!想想就觉得激动,这就是和嬷嬷培养出和氏之后的另一个人生巅峰啊!

    但是如今的现实却叫着她因为想象挂起的姨母笑渐渐变成程式化安慰性的微笑。

    这样的学习过程渐渐变成对苏渺和对她的精神折磨。

    和嬷嬷抬眼看看时辰,夏日天黑的晚,却也是到时辰去吃饭了。“姑娘不若今日就学到此时,明日继续。”

    “可行!”赶紧脱离这样的令人尴尬的氛围和环境吧!

    快步走到厅堂,和氏与苏观和还有苏于修早就安坐在那里了,夫妻二人整徐徐谈论些什么,和氏脸上带着罕见的喜色。

    苏渺好奇问了一句,这才得知是她的小舅舅寄来了一封家书,写了众人在北城如今的京城的生活情况。

    “你小舅舅在信上说,那北城气候干燥,你外祖父外祖母如今虽还有些不适应但没有两年前刚过去那般难受了。”

    这几年大周朝变化很大,历经两个朝代的国度变更事宜终于在两年前完成了,由曾经的金陵城迁都至陪都北城,而金陵则由京城变为陪都。

    一系列忙碌和兵荒马乱,毕竟是整个朝廷班子都要搬过去,期间还发生了不少不大不小的内战,有人想趁此机会做些什么事情,却均被早已有了应对之策的如今的大周朝的领头人们一一化解。

    其中开平王领着自己的大儿子护驾有功还被圣上大型封赏了一回,因着开平王算是已经升到头了,升无可升,所以圣上对他更多的就只是言语褒奖和物品赏赐了。

    在五成兵马司任职的和大舅和谦在内乱时期保护一方城内人民的安全,还救了被趁火打劫的皇后母族家,被皇上封赏圣旨了,虽然还没有离开五成兵马司,但也算完成了由小兵到头目身份的转变,一时和家的身份也水涨船高,倒从从前的小门小户越为京城中中等偏末的有些名头的人家了。

    这段时间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在迁都的那一年秋闱,昏迷的老程国公四子完成了由武转文的壮举,虽没有位列头三名,但也是二甲中排行头几的人物,一时间惊动了城中人,因着勋贵人家多蒙荫进朝为官,也不是说这些人家没有想考取功名的人。

    但是因为嫡脉子孙资源多诱惑多不用太求科举路上的上进的情况摆在那里,所以正儿八经贵公子出身的人物在科举中一举过了春秋闱,还能获得二甲名词的人物实属少数啊!更何况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这程老国公四子在科举一路也算得是半路出家啊!

    和小舅和须之前因为年纪轻,资历浅刚进国子监没多久,下场没把握,于是没去参加那次的科考,准备在三年后再报名科考。

    苏渺算日子,秋闱也不过是今年秋天的事情了,没几个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