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小说 > 大明之建文大帝 > 第9章 煽动蝴蝶的翅膀【求收藏,鲜花!】
    朱允炆天威无双,竟能派遣大将与天雷相抗的事迹,在锦衣卫有序的运作之下,正如同滚雪球一般,以应天府为中心,朝着明朝十四个布政使司传递开去。

    不管在哪个朝代,八卦都是大家共同的爱好。

    朱允炆的事迹又是如此的玄乎,一时之间,他这位新皇的名号却是逐渐替代了朱元璋在大家心中的位置。

    这样的舆论造势,看似没什么作用,然而当随便一个不识字的老农,都能说出我们建文皇帝可以降服天雷的事迹时,这就叫做民心所向。

    而当天下人都在热聊朱允炆的时候,他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施加他其他的影响力了。

    如今正是春耕的时节,朱允炆特意去了趟户部,赶在新一批的粮种运往各地前,用他的特殊能力将这些普通的粮种给优化为产力十足的优质粮种。

    原本他是想将所有粮种全部优化的,奈何时间与地点都不允许。

    该派往外省的粮种早在之前便已经全部运出了京城,而且有些地区也并非由户部来管理,所以如今这一批粮种派发的还是在直隶内的各个府城县城。

    不过,这样倒也有好处,等几个月后的秋粮收获时,直隶地区的粮食产量肯定会与别的地方明显区分开来的。

    到时大家就更能感受到他这位皇帝陛下的神奇之处。

    一个大将军和天雷相抗的事迹,或许离老百姓有些远,但是当他们用着朱允炆特别关照过的粮种种出3倍于原来丰产的粮食时,老百姓们想必都要争相给他立生祠供着了。

    这皇帝陛下比谷神还牛逼,拜拜皇帝,沾沾帝气,可比拜五谷神实在多了。

    想象着百姓们把他当神供奉着的画面,朱允炆便不由得傻乐,这把一旁的户部尚书郁新,看的眼角忍不住抽搐。

    “陛下,这批粮种,真要命名为建文稻吗?”

    以皇帝年号命名稻谷,若丰收,那还好,百姓们能天天记得皇帝的好。

    可是万一欠收,那还不得把皇帝给怨死。

    所以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双刃剑,好坏还得看老天的意思。

    郁新虽然也被朱允炆拥有降服天雷的能力给震惊得五体投地,但是如今他们这位陛下当完了雷神,来当谷神,这可是和社稷相关的事情,闹不得玩笑的。

    听到郁新的询问,朱允炆已经从对未来的幻想中清醒过来。

    他知道郁新的担心之处,不过对于自己这比起现代杂jiao水稻还要优秀的粮种,他可是有着百分百的信心。

    听此,微微一笑道:“郁尚书不必担心,朕说过,这一批粮种绝对会丰产的,而且有了建文稻,天下无饥荒。”

    陛下天威真能如此神奇吗?

    听着朱允炆的话,郁新不由得苦笑。

    他已经听王儁说过了,那件穿在徐辉祖身上的铠甲,就是出自他们工部的手,原本也没什么神奇的地方,可是交给朱允炆后,它就能防雷了。

    如今,这批种粮也是从户部粮仓中运出,也没什么神奇的地方,难道经他抚摸一遍,就真的变成会丰产的粮种了?

    这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不过,还不等郁新对这件事有过多的猜疑,朱允炆却已经又对他抛出许多重磅炸弹,让得郁新实在没心思再去多想那个建文稻了。

    只见朱允炆将一份计划文书拿给了他看,内容郁新还没细瞧,只不过开头那“课税改革”几个字却已经足以将他的所有心思都吸引过来了。

    税收可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这一块地方不能随便乱动的,否则国本动荡,会直接影响整个帝国运作。

    朱允炆这一次拿给郁新看的改革方案,其实就是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的税收形式。

    他看过了这个时代的税种,简直是五花八门,而且交税的东西也是多种多样,有实物的,有货币的,还有用人力抵的。

    那些税收记录,直接就把朱允炆看的眼睛都花了。

    户部的税收账簿,他光翻了两页就看不下去了,上边记载的东西实在是太乱了。

    他原本还想着要不要把现代的个税给用在这个时代,毕竟这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税收形式,不过考虑到如今这个时代,连户口登记都还没完善,哪能落实到个人所得。

    故此,只能用采用适合这个时代的改革措施了,步子不能一下子跨得太大,不然容易卡住蛋蛋。

    额,好吧,他忘记了这个时代的ku子是没有裆的。

    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持的这一条鞭法的税改,就很满足朱允炆此刻的需求。

    将这些五花八门的用于交税的东西,全部换算成货币,再将最终收取的税款变成一锭锭的银锭送往京城,省时省力还账目清晰。

    郁新算得上是一个能人了,那些将朱允炆看的头晕眼花的账目,他都可以清清楚楚地记下来。

    只不过,这也是形势所迫,能有更简单易记的账本,谁愿意看这些繁琐复杂的记录啊!

    所以,看着朱允炆列出来的这一条鞭法改革,郁新的眼睛是越看越亮。

    这个,可以有啊!

    只不过,改革办法虽妙,但是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里边需要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比如,原先五花八门的抵税物品,换算成货币的话,得用什么标准。

    各地的物价可不一样,若由他们来厘定,他们不熟悉各地情况,做出来的标准并不能令大家满意。

    可是如果交由各地自己厘定,却又难以保证他们是否真是按当地物价水平在制定的标准。

    所以一旦要推行税改,则配套的人马措施都得跟进才行,否则再好的办法,最终也只会好心办了坏事。

    “这个自然,朕难得想到的一个好办法,是不会让它半路夭折的。郁尚书可将此法和户部众人好好商议一下。”

    其实朱允炆对于一条鞭法在明初执行,并没有太大的担忧。

    这个时代皇权要远大于其他,没有文官抱团,没有宦官专政,推行这套税法改革,触及到的利益团体较少,所以阻力不会很大。

    倒是,令朱允炆比较犯愁的是货币问题。

    明初不管是白银还是铜币的产量都是比较低的,而且对于国外白银的流入基本上是明中叶以后的事情了。

    加上大多数人喜欢将银子藏起来,能流通的银两就更少了。

    按照朱允炆的预计,最初的一条鞭法,能达到统一税目的目的便可以,至于将税收形式全部转变为货币上交,这个还得徐徐图之。

    当然这个问题他已经交给郁新去想了,直到对方商量出个所以然来前,暂时没他什么事了。

    从户部出来,朱允炆并没有急着回宫,而是往工部去转了一圈。

    当然他最主要的目的,是工部下辖的火药局和宝源局。

    因为这两局关系着他能否抢先别的国家从冷兵器过度到热兵器时代的关键。

    火药、火铳、火炮。

    单兵能力中原军或许比不过边军,那么我们就从装备上来较量一番吧!

    m.